千阳微生活

 找回密码
 免费注册

QQ登录

只需一步,快速开始

微信登录,快人一步

搜索
查看: 20888|回复: 0

冯家山水库移民往事

[复制链接]

225

主题

170

回帖

4403

积分

管理员

Rank: 9Rank: 9Rank: 9

积分
4403
发表于 2018-1-29 23:36:05 | 显示全部楼层 |阅读模式
                                                                                                   
千阳微生活,与你最近!千阳人都在关注!
文 | 李保泰

引子
   冯家山水库从酝酿到动工,前后经历了近40年。国民党统治时期,1934年,陕西省水利局就作出过设想;1937年,进行了勘探,由技术员傅健编写了《穗渠、老爷岭拦河土坝计划》。后来,由于抗战搁置。解放后,1951、1954年两次勘探。1958年局部修建,1960年不久下马。1967年12月28日决定修建。1969年6月筹建人员进驻工地,岐、宝、凤、扶四县各派200名民工挖窑、修路、架桥、架线。(参考李三虎著《激情燃烧的冯家山》)


1970年7月,陕西省最大的水利项目——冯家山水库工程,举行了声势浩大的誓师动员大会,冯家山水库建设全面开工。因我县不是受益区,我县人民没有参加水库修建,由凤翔、宝鸡、岐山、扶风四县农民修建。但我县为库区让出了良田,也算是支援了水库建设。


a50440cf6de733c3ad4076fad81e7bee.jpg

张社生上传


1971年3月,水库淹没区开始移民。千河南岸自段家湾以下,千河北岸自千川以下,将要淹没区域的农户一律搬迁。当时搬迁的办法一是靠后,二是异地搬迁。移民的重点是原黄里公社在川道居住的农民。黄里街道在现在的百花园以东约1公里处,就是现在捕捞队住的下方,已经淹入水底。那里是个簸箕折弯,川道宽,土地肥沃,水浇地。


当时政府制定的移民方案是把淹没区的人搬迁到受益区。我县的群众善良、胆小,害怕搬到外县受人欺负,自古道“货离乡贵哩,人离乡贱哩”。移民们宁可上山、钻沟也不愿去外县。我也曾经历过被移民,我和移民的心理一样,所以我移到了县城,县城是大家的,是公共地方。移民们还有一种心理:有朝一日重返故土。政府同意了移民的意见。纸坊湾一二生产队水能淹上,二队靠后1公里移到了辛家头;黄里东街的南社生产队移到了南岸的田家沟。田家沟只有几孔旧窑洞,南社的人自己挖窑洞、盖房,开垦荒地,扩大农田。1971年时,水库的水还没有淹到黄里街道,只是河变宽了,南社的人还可以过河种他们的地。
0ebd8a1f86345c71f3d2acb1d52595ae.jpg
张社生上传


为了使沿岸群众生活方便,政府给沿岸各生产队配备了铁船。船可载四五十人,船上没有机器,要靠人力划。船上载人多时需两人划,前面一人,后面一人。没有专职船夫,村里的年轻小伙会划。也没有建码头,船平时就停在水深的岸边,靠锚固定,有事的人可以随时用船,队上也不收钱,平时也不卖票。



1973年正月初三,正是亲戚拜年的高峰期,发生了悲惨的翻船事故。移到南山的人们,他们世世代代居住在富饶的千河北岸,他们一般把女儿嫁到北岸沿线,远一点的到崔家头、南寨等地,他们的亲戚集中在这些地方。那天中午田家沟、纸坊湾、富家沟的人们坐着田家沟的船过河走亲戚,去时他们欢欢乐乐,沉浸在春节的喜庆气氛中,平平安安过了河。


38dcb8cd68885007b4b1a438d896cbf2.jpg

下午回来时,岸边大约聚集有四十人左右,南岸等船的人更多。大家上了船,有的是走了亲戚回家的,有的是去南岸走亲戚的,所以有的人不认识。田家沟的郭小伙在后面划船,韩小伙在前面划。到河中心,郭小伙划不动了,和韩小伙换了下位置。到了南岸,郭小伙搭好了上下船用的木板,把锚抛上了岸,两个年轻人先下了船,他们去固定船。岸上结着冰,锚扎不进去,两个青年用手拉着拴锚的链子,人们开始下船。郭小伙领着他七岁的妹妹还有三位亲人都下了船。船上还有七八人没有下来,但都走到了船头,木板上还走着正在下船的人,船的重心已经很偏了,这时等着上船的人一拥而上,人们的重量都压在了船头,顷刻间,船头没入水中,十几人掉入水中,接着整个船看不见了。


人们自发地开始救援,岸上的哭喊声传到了田家沟。田家沟的钟敲响了,他们知道河边发生了什么事,人们抱来了麦草和硬柴,有的人还拿着绳索、长杆、耱。岸边生起了几堆大火。落水者大多被救上了岸。富家沟的王小伙在凤县留凤关林场工作,领着媳妇回家过年。当天去北岸走亲戚,也在这条船上,双双落水。人们常说:“当老娘和媳妇落水时,先救谁?”王小伙遇到的情况比这个问题更难抉择。落水的人们见水上有一根稻草也想抓住活命,王小伙在找他的媳妇,他被落水者紧紧拉住了,他把拉着他的人推到了岸边,落水者被岸上的人拉上去了,他返身又去找他媳妇,他又被落水者抓住了……他一连救上来了四个人。当他第五次去找媳妇时,再也没有上来。他守住了道德底线也忠于了自己的爱情。当媳妇遇难,没有一丝杂念,奋不顾身,赴汤蹈火,这就是爱情。在阴间,阎王爷也不会分开他们的。四十年来,可有人去祭奠过这对夫妻?


4f414e13e1c94083519fe6c03daa552a.jpg

岸上燃着熊熊大火,岸上摆着三具尸体,救援工作结束。救上来的人被搀扶着来到了田家沟住户家,人们马上烧炕,给落水者恢复体温。远处的人,在田家沟住了几天才离开。后来,冯家山水库的船上来,拉上来了沉入水底的船,又漂上来了两具尸体,人们用耱把尸体抬回了村里。


1977年,我上高中时,水库的水已经上到了安坡。移民们对返回故乡已经不抱希望,加之山里的水质不好,移民们担心他们的后代得大骨节病,山里不是上就是下,劳动吃力,土地瘠薄,在移民的强烈要求下,1979年进行了第二次大移民。这次移民的规模较大,我县川塬各生产大队基本上都安排了移民,双庙塬的杨姓、郑家团庄的韩姓和石姓、晖川二组的肖姓、孙家塬的任姓都是移民,田家沟的人大多移到了张家塬镇各村。


5fa300e1ed4172fd0811094c1cb9f7bf.jpg

常言道:树挪一步死,人挪一步活。移民们到新的环境中更加勤劳奋发。我所接触的移民大多是村中的致富能手,有的开豆腐坊,有的开磨坊,有的是木匠,有的经营农机。我的同事中也有移民,他们的孩子都有出息,大多都上了大学。杨女士,来自田家沟的移民,就是当年船上那个七岁的女孩,现在仍然亭亭玉立,她的两个女儿都上了大学,大女儿毕业后在大学工作。王老师,来自百头的移民,他的儿子大学毕业后在省政府工作。王校长,来自富家沟的移民,他的儿子全国重点大学毕业后教书。张老师,来自张家河的移民,儿子也考上了大学。童老师,段家湾的移民,女儿大学毕业后当医生。移民们在不到十年的时间两次搬家,靠着他们的勤劳品质,他们没有落后于时代。他们的勤劳品质教育了后代,勤劳的学生还能念不下书吗?


后 记


75608aaac4ad4028cd9c670dd3aedb6b.jpg
        移民们为冯家山水库建设做出了巨大的牺牲,也是我县人民对冯家山水库建设的巨大贡献。上世纪七十年代,我县在北山山沟自西向东修建了十几座水库,这也算是省上对我县的补偿。如果说这些水库是我县人民革命加拼命、拼命干革命的成果,那么郝家坡引水工程、千湖湿地这两个工程是国家投资建设的,足以弥补我县的损失。2007年,国家给移民们落实了经济补偿政策,也算公正。李瑞山同志主政陕西13年,兴修水利工程,功不可没。最后,对接受采访的有关朋友表示感谢。

               
回复

使用道具 举报

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| 免费注册 |

本版积分规则

QQ|小黑屋|手机版|Archiver|千阳微生活 ( 陕ICP备18002807号-2 )

陕公网安备 61032802000118号

GMT+8, 2024-3-28 20:34 , Processed in 0.029762 second(s), 13 queries , Redis On.

Powered by Discuz! X3.4

© 2001-2023 Discuz! Team.

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